咏愁
石象之〔宋代〕
来何容易去何迟,半在心头半在眉。
门掩落花春去后,窗涵残月酒醒时。
柔如万顷连天草,乱似千寻帀地丝。
除却五侯歌舞地,人间何处不相随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来时潜移暗度,去时慢慢悠悠;一半挂在眉梢,一半藏在心头。
春老花残红满地,半掩房门泪暗流;残月满窗深夜里,酒醒人去独淹留。
似一望无边的野草,风连浪续,细软轻柔;像一团绕地的乱丝,纠缠凌乱,无尾无头。
除了权势人家,谁能无虑无忧?看人世问时时处处,无论哪里都有忧愁!
注释
“门掩”句:李煜有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(《浪淘沙令·帘外雨潺潺》)语,欧阳修有“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”(《蝶恋花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)语,分别写亡国哀愁和少妇悲愁。
窗涵:窗棂,窗格子。
连天草:王维《出塞作》有“白草连天
创作背景
石象之有过不寻常的经历,他在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)中进士,后历任寿安尉、黄声簿、义乌令,后转太常丞。四十八岁时曾一度致仕居家,他晚年在宅子的西南角开园圃种花木,优游自乐地生活了二十余年。他深深地理解了忧愁。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鲜明生动的《咏愁》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侯健主编.《养生箴言——历代名家养生诗欣赏》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1995.11:第116、117页
2、
侯健主编.《养生之道——历代名家诗词选》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2年01月:第116、117页
简析
《咏愁》是一首七言律诗,全篇咏愁。诗中把愁之踪迹、潜入时机、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、形象、细致。这首诗通篇不着一“愁”字,却句句切题,犹如一首谜语诗;通篇尽是诗人的“经验之谈”,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,给人以启示意义和鼓舞力量。
赏析
该诗首联追寻“愁”的踪迹。大千世界,“愁”不会有人主动喜欢,但却无影无踪无时不在人的身边,有时会不请自来,来了又赶不走,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——“愁肠百结”,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——“愁眉苦脸”。
颔联揭露“愁”潜入的时机。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“愁”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,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,可“愁”欺人时,它会随机而出,无孔不入。诗人认为“愁”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二,一是风雨摧花春归去,落英遍地孤者见,最能使人愁肠寸断,思虑万千,如李煜《浪淘沙》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的亡国哀愁;欧阳修《蝶恋花》“门掩黄昏,无计留春住。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
石象之
石象之,生卒年不详,北宋文人。字简夫,越州新昌(今属浙江)人,石待聘之子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)进士,官太常博士、太子中允,以文学名世。 5篇诗文 4条名句
酹江月·和友驿中言别
文天祥〔宋代〕
乾坤能大,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。风雨牢愁无著处,那更寒蛩四壁。横槊题诗,登楼作赋,万事空中雪。江流如此,方来还有英杰。(寒蛩 一作:寒虫)
堪笑一叶漂零,重来淮水,正凉风新发。镜里朱颜都变尽,只有丹心难灭。去去龙沙,江山回首,一线青如发。故人应念,杜鹃枝上残月。
临江仙·惠州改前韵
苏轼〔宋代〕
九十日春都过了,贪忙何处追游。三分春色一分愁。雨翻榆荚阵,风转柳花球。
我与使君皆白首,休夸少年风流。佳人斜倚合江楼,水光都眼净,山色总眉愁。
明妃曲二首
王安石〔宋代〕
明妃初出汉宫时,泪湿春风鬓角垂。(鬓角 一作:鬓脚)
低徊顾影无颜色,尚得君王不自持。
归来却怪丹青手,入眼平生几曾有;
意态由来画不成,当时枉杀毛延寿。
一去心知更不归,可怜着尽汉宫衣;
寄声欲问塞南事,只有年年鸿雁飞。
家人万里传消息,好在毡城莫相忆;
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,人生失意无南北。
明妃初嫁与胡儿,毡车百两皆胡姬。
含情欲语独无处,传与琵琶心自知。
黄金杆拨春风手,弹看飞鸿劝胡酒。
汉宫侍女暗垂泪,沙上行人却回首。
汉恩自浅胡恩深,人生乐在相知心。
可怜青冢已芜没,尚有哀弦留至今。